嚴長壽總裁是我非常欽佩的一位實踐家/ 社會企業家, 他努力攀越一座座生命高山, 卻在最高點, 回頭眷顧那些社會的牆角
我相信他一定面對過總總現實與難關, 但卻依然充滿熱情, 令人景仰
這篇文章帶給我很大的影響, 謹以此致謝
老鷹與鴨子
您知道印度有一則創造世界的故事嗎?根據這個故事,神首先創造了蚌殼,接著是老鷹。人類有權在安逸無味的蚌殼生活和精采刺激的老鷹生活中擇其一,他們要老鷹生活的優點,卻不願意付出相當的代價。於是他們找了一種符合他們要求的動物--鴨子。
只看表面的話,鴨子和老鷹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但實際上,牠們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。如果你知道從何處切入觀察的話,你很快就會認出鴨子來。 兩種動物都會飛。但是老鷹在高空盤旋的同時,鴨子只能緊依在水面生活。
一個月前,我到亞特蘭大飯店住宿。我手上有飯店的訂房及確認證明。我到的時候,飯店已經客滿。接待處的小姐卻告訴我,我的訂房是無效的,因為飯店已經客滿了。 說完,她就讓我繼續站著。我要求我的權利。 那位小姐卻說:「飯店客滿了就是客滿了,我也沒辦法變出一個房間給你,嘎嘎嘎……」,接下來那位小姐便不再理會我。
「喔,」我心想,「一隻鴨子」。接著我要求見她的上司。 她很不高興地說:「他也不會說不同的話。」她一邊說著,一邊正要消失在門後。這門後一定是個鴨子池塘,她一定會跟另一隻鴨子出來。我請她給我帶隻「老鷹」出來。「一隻什麼?」她想知道我問了什麼。我跟她解釋:「請你帶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來?」她懂了。
後來經理出面,他真的是老鷹。他說道:「我們這裡真的客滿了。一定是我們作業有所疏失,為此我得向您道歉。我會儘快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。我馬上打電話幫你找個適合的旅館,到這個旅館的交通費,理所當然由我們來負責。在找到之前,我可以先請您用個晚餐嗎?」
你認得出老鷹嗎?老鷹會做事,鴨子只會嘎嘎叫。鴨子嘎嘎嘎的內容不外是理由、藉口、沒有意義的話和抱怨。總有一天,鴨子會被解雇。如果公司有問題,他們一定是第一批被開刀的。接著他們會說:「真不公平,我想我的老闆對我有成見。」反之,老鷹會得到支持。
很重要的一件事,我們不應該像鴨子般,不做出個成果,只會嘎嘎地叫。我們要避免公司內、部門內及小組內有鴨子的存在。有些人認為我們也可以給鴨子一點動力。但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?頂多是一隻有動力的鴨子罷了。 這裡我列出一些鴨子和老鷹的不同之處:
- 鴨子說:「這我可做不到。」老鷹會問:「我如何才能做得到?」
- 鴨子是悲觀主義者;老鷹是樂觀主義者。
- 鴨子們互相敘說負面結果,甚至會為了這事由開個鴨子大會;老鷹大多報導正面的成果。
- 鴨子不到必要絕不做事,大多是連一次都不做;老鷹會多飛幾哩。他們付出的比要求的多。
- 鴨子工作緩慢。他們的準則是:「我是來工作的,又不是來逃難的。」老鷹則是「儘快完成所有的事」。
- 鴨子光是一隻嘴很會說,找藉口不做事更是一流。老鷹時時學習,努力做事。
- 鴨子很會找藉口;老鷹會找解決方法。
- 鴨子不敢冒險。老鷹也會恐懼,但是他們還是去做。老鷹很有勇氣。
- 鴨子從十點工作到下午六點;老鷹從六點到十點都在工作。
- 鴨子在每個機會裡找問題;老鷹在每個問題裡看見機會。
- 鴨子在人背後閒言閒語,他們要這樣做才會覺得快樂;老鷹只談正面的事,否則就保持沉默。
- 鴨子要花很長的時間做決定,做事卻沒有三分鐘的熱度;老鷹果決行事,因為他對自己很有信心。
- 鴨子把精神都擺在問題上,而且只會空談;老鷹把時間擺在解決方法上,而且會實踐。
- 鴨子會記恨;老鷹懂得寬恕。
- 鴨子等人餵,如果飼料不夠,他會大聲叫;老鷹懂得負責,他只取所需。
- 鴨子愛他所擁有的東西;老鷹設法取得所愛的東西。
- 鴨子一有小事就激動得不得了,還以為這樣做很好;老鷹不會做這種可笑的事。
- 鴨子的生活圈只有一個小池塘;老鷹可以登高峰。
- 鴨子責備不如意的事;老鷹改變不如意的事。
如果寫每一本書,都有一個目的,都是與讀者溝通的一種方式或橋樑,那麼,
《總裁獅子心》 談到我從傳達小弟成為總裁的歷程,用意在鼓舞許多沒有背景、沒有高學歷的年輕人,如何找到自己的自信與天賦、開創屬於自己一片天的可能性。事實證明,很多領導人的條件與經驗,在大學中是學不到的;許多的天賦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。 當我進一步看到社會在改變,我們所處的世界愈來愈不一樣時,我的第二本書
《御風而上》,便鼓勵大家看清當現實世界。在全球化之下,國與國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的現在,挑戰也愈來愈大,年輕人必須用新的觀念與態度面對挑戰,找到可以開拓自己格局的視野和能力。 這兩年多以來,我又觀察到,當社會經濟開始走向平緩,已經無法像過去那般爆炸性快速的成長,於是我出版了第三本書
《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》,我想鼓勵所有讀者從另外的角度看到自己,重新定義成功,尋找自己的自信跟價值,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。而第四本書
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,則是針對政府部門,以施政規劃的高度而寫,提出對台灣發展美好的期望值,希望能夠對台灣的未來有正面的影響。 那麼這本由錦勳所執筆的
《你可以不一樣》,就算是為企業家,甚至是為那些事業成就未必顯赫,卻在社會每一個角落努力不懈的朋友而寫的。事實上,無論做為個人、企業或一個國家,都可以在許多過去的經驗與歷史中得到驗證——「大」未必美,「大」也未必強,更未必就會受到更多崇敬與尊重,只要你重新關照自心,自會找尋到自身或是企業最後的使命與價值。
嚴長壽曾提出工作的三種價值層次:「同樣是建築,第一個工匠覺得自己在做苦力、疊磚頭;另一個工匠意識到自己正在蓋房子;而第三個工匠卻認為自己在砌教堂,並且希望有一天這個教堂蓋好之後,被萬民所景仰。這樣想的時候,他的每一個動作、流下的每一滴汗水,便顯得如此不凡。」